龙8登录截至5月29日,本月上证指数下跌3.06%,深证成指下跌4.56%,创业板指下跌5.20%。板块方面,电力,机械,电子本月表现较好。本月日均成交金额1.7亿元,北向资金净流出89.88亿元。
稳增长政策将持续发力,后续经济复苏内生动力有望提升。中国经济复苏中,从年初至今的经济恢复出现了波折,消费场景稳步复苏,其他方面仍需要时间,如工业增加值增速大幅不及预期。政策端存在结构性加量空间,预计下半年美联储暂缓加息后,中国有望受益于国际收支、汇率的改善等。伴随内生力的不断释放,预计我国消费在未来几个月将持续向好,虽然当前的消费板块仍然没有启动行情,但是充分受益于消费复苏,我们认为消费板块有望在6、7月份迎来投资机会。
6月政策利好吹拂有望带动A场企稳。从全球资产的配置角度来看,当前A股具有估值高性价比+宏观经济相对较为稳定的优势,奠定A股资产全球配置的价值优势。从基本面看,A股站在现在的位置没有继续下跌的基础。当前仍在震荡筑底中,是布局的好时机。我们认为在短期负面情绪充分释放后,市场有望企稳后向上,仍以结构性机会为主,已充分调整+基本面扎实的高景气板块是配置主要方向。投资策略应当聚焦风险已充分释放+低估值的龙头个股。6月我们建议战略性布局大消费、科技、新能源等板块里的价值股。
风险提示:1)美债利率超预期上行的风险;2)货币和财政政策基调转向的风险;3)地缘风险。
公司是国内车用DRAM市场龙头厂商,也是国内少数具备“存储+模拟+计算+互联”的一体化平台厂商。从市场竞争来看,存储芯片市场集中度高,海外厂市占率暂时领先。三星在DRAM和NAND领域具备领先优势,海力士和美光的市场份额同样比较高,DRAM行业CR3占比接近95%,国产存储芯片厂市占率还处于较低水平。在车用市场,美光市场占有率高达40%,ISSI行业内市场份额约为15%,位列行业第二,三星、南亚紧随其后。随着车载智能化的发展,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至30%以上,车用DRAM市场空间存扩容空间,同时车载存储相对消费级和工业级使用要求更高,使用寿命通常要求10年以上,产品壁垒更为深厚。
存储+模拟+互联+计算”一体化发展,内部研发与外部并购并存。公司发展始于自主研发的CPU技术,2020年公司并表北京矽成及其下属品牌Lumissil,并购后公司从过去专注CPU技术拓展至MCU、智能视频芯片、存储芯片、模拟互联芯片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成为一体化平台芯片IC设计企业。
存储+模拟互联,车载场景需求爆发。从市场需求来看,ADAS和IVI为存储需求增长最快市场,随着自动驾驶和汽车智能化趋势不断前进,对存储芯片空间和质量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目前国内市场汽车芯片进口率高达90%,国内厂商具备替代机会,矽成专注汽车市场,拥有完整存储产品线。DRAM、NAND Flash、SRAM产品类型丰富,收入来自汽车领域占比均高于50%,同时公司客户结构稳定,多家Tier 1厂商合作,多产品进入存储认证,产品矩阵不断扩大。公司模拟芯片主要包括LED驱动芯片、触控传感芯片、DC/DC芯片、车用微处理器芯片、LIN、CAN、G.vn等网络传输芯片,主要面向汽车、工业、医疗及高端消费类市场,矽成(Lumissil)是国内唯一提供全套汽车LED驱动的厂商。
处理器芯片和智能视频芯片支撑公司泛消费业务。公司微处理器和智能视频芯片主要面向智能物联网和智能安防类市场,公司面向智能物联网市场推出的新一代SoC X2000,采用北京君正自研CPU内核、VPU及ISP等关键技术,是一款高性能、多核跨界处理器。公司智能芯片业务始于2014年,面向智能视频领域,进行视频编解码技术、SoC芯片技术、神经网络处理器技术、AI算法技术等相关核心技术的研发。随后2018年推出T系列芯片覆盖产品领域丰富,客户包括小米、360、萤石、等泛视频类的客户。
202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重点领域及行业对机器人的需求扩张将对机器人产业链产生持续大量的需求,有效提升机器人在各个行业的渗透率。《方案》以发展为导向,聚焦薄弱环节精准扶持,提升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未来将推动行业蓬勃发展。结合特斯拉机器人的推出,近年机器人相关产业链已逐步成为智能制造的关注焦点,行业景气度有望中长期保持高位。
特斯拉公布了人形机器人项目Optimus的最新研发进展。5月16日,马斯克在特斯拉2023年股东大会上,展示了Tesla Bot人形机器人项目Optimus的全新型号最新进展短片。视频中显示,5台人形机器人出现,集体往前行走,腿部驱动部分自适应地面摩擦力的能力提升,行走途中能够记路并探测周围环境,记忆能力和外界感知能力提升,能够灵活抓取鸡蛋以及独立完成分拣物品任务,已基本实现行走和抓取物体的能力,通过传感器复刻人类动作,自主操纵物品。马斯克对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持非常乐观态度并进行了非常乐观的预测,在Optimus机器人的快速迭代下,人形机器人未来独立完类相关任务的可能性逐步提升,人形机器人行业或将迎来蓬勃发展。
人形机器人概念提出、实现双脚直立行走、复刻人类动作,在进两年时间发展迅速,未来随着量产计划的逐步落地,国内机器人产业链供应商有望成为国产配套企业龙8long8,迎接增量业绩发展空间。
长期激励计划第二期推出,公司稳步扎实发展可期。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充分调动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核心骨干员工的积极性,公司健全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推出了长期激励计划第二期。此次激励计划首次授予的股票期权的行权考核年度为2023至2025年,年度业绩考核目标为2023至2025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3亿元,5亿元和8亿元,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为21.48元。根据公司公告,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1.28亿元,若第四季度仍保持平稳的生产销售节奏,全年实现净利润水平在2亿元左右,则2023年至2025年公司实现的净利润水平均能保持50%以上的增长。此次股权激励考核目标彰显了公司对机器人行业景气度,对公司核心竞争力,对公司核心骨干人员的充足信心,因此我们认为,未来公司的稳健发展值得期待。
采取“通用+细分”战略,坚持多层级研发不动摇。公司仍然会加大下业应用开发,采取“通用+细分”战略,扩大下业覆盖,重点市场应用包括锂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行业以及焊接领域,同时也积极布局新兴行业。着力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全球研发布局和多层级研发体系,坚持核心技术与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发展理念。报告期内,公司发布了多款运控及机器人新产,包括全系列ED3L驱动器、EM3G系列中惯量电机、30/50Kg压铸机器人、600Kg六轴机器人等。公司在消化前期战略并购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朝着“国家化研发+本地化优质制造+全球化市场营销”的思路发展,我们认为公司协同效应良好,品牌力、产品力持续增强,长期仍具备广阔发展空间。
需求端打开多场景应用,政策端“机器人+”推动工厂自动化改造加速,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推动长远发展。
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稳步回升。据中汽协统计,2023年4月我国新能源车产销量分别达到64万辆、63.6万辆,环比分别下降5%和2.5%,同比增长均超1.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9.5%;1-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29.1万辆、222.2万辆,同比增速42.8%,维持高速增长。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处于调整期,Q1价格战拉动销量效应并不明显,消费者持币观望态度渐浓,价格战余波影响下4月市场情况仍显疲软。但我们认为,上海车展已充分体现电动化确趋势已势不可挡,各车企新车密集发布,多元化、细分领域的优质供给逐渐替代政策补贴成为核心驱动力,市场回暖可期。考虑到车型定价、企业生产规律等因素,叠加新能源政策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预计5/6月新能源车市将持续回暖。
锂电企业排产提升利好负极增长。受新能源车销量压制影响,2023年4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装车量分别达47.0/25.1GWh,同比+38.7%/+89.4%,环比-8.3%/-9.5%;1-4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装车量176.9/91.0GWh,同比+28.7%。在车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影响下,电池企业进入库存管理期,对上游材料厂产销量形成压制,负极环节看,2023年4月国内负极材料产量约为7.8万吨,同比下降6.46%,环比下降0.5%,行业月度开工率为59.93%。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回暖,电池企业后续生产需求明显回升,比亚迪排产提升约15%,宁德时代排产环比亦有提升,从而拉动锂电负极出货量的提升。
一体化趋势明确。负极方面,石墨化是主要生成成本之一,2021-2022年由于石墨化供给不足带来原料成本大幅抬升,负极企业盈利承压;因此为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及保障供应链稳定,目前各头部企业已普遍自建石墨化产能,提供自供率。隔膜方面,传统隔膜的耐热性、吸液性等性能已无法满足动力电池的应用需求,涂覆已成为行业标准解决方案,市占率超45%。且与基膜产品图不同,涂覆产品更凸显差异化竞争,相关配方、工艺保密性显著增强,技术成为核心竞争要素,相关企业盈利能力更强。目前隔膜龙头企业已积极加大涂覆环节布局。
公司长期专注于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及自动化装备领域,基于“双碳”战略目标为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储能等相关电池客户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和综合解决方案。主营业务涵盖负极材料及石墨化加工;隔膜及涂覆加工、PVDF及粘结剂、复合集流体、铝塑包装膜、纳米氧化铝及勃姆石;新能源电池前中后段、正负极材料、基膜、新型光伏领域的自动化装备等业务。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54.64亿元,同比+71.90%;归属净利润31.04亿元,同比+77.53%;扣非归属净利润29.59亿元,同比+78.25%;基本每股收益2.23元/股,平均ROE为25.93%。23Q1营业收入36.99亿元,同比+18.16%;归属净利7.02亿元,同比+10.26%;扣非归属净利润6.78亿元,同比+10.64%,公司业绩维持稳定增长态势。
负极盈利能力强于同行。公司作为人造石墨领域的龙头,产品价格、毛利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公司产品定位中高端,且海外低价格敏感度市场占比高,因此在负极行业整体承压情况下,公司盈利能力受影响较小,明显高于同行水平,2023Q1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分别达到34.30%/21.22%,对比贝特瑞/杉杉股份毛利率分别为14.32%/16.39%。目前公司已具备负极有效产能15万吨,11万吨石墨化和10万吨碳化产能,持续推进“针状焦+石墨化加工+炭化+负极生产”的一体化布局;公司全力推进产能建设,增强对高性价比、应用市场更广的产品覆盖力度,服务价格敏感性高的储能和动力电池用户;随公司四川10万吨负极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负极价格反弹向好,公司有望迎来量利齐升的高速增长期。
隔膜一体化持续推进。公司作为国内第一的涂覆隔膜独立加工企业,涂覆技术、质量控制等各方面均处于行业前列;基于对涂覆工艺和设备的深刻理解,公司涂覆材料和粘结剂的国产化保持明显优势,目前锂电级PVDF成功实现国产化替代,水性粘结剂、PAA导电粘合剂和碱电负极粘合剂等新产品研发也取得积极进展;公司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积极向下游进行一体化布局,预计23年实现60亿㎡以上的加工出货量,25年实现140亿㎡加工产能,四川卓勤一二期基膜建设提速,预计25年底实现25亿㎡基膜产能,一体化产业链协同效应逐步凸显。
锂电设备国产化领军者。公司是国内第一批实现涂布设备国产化企业,2020年率先完成超高速陶瓷涂覆一体机、四层同步涂覆设备的研发、生产、调试与使用,目前极片双面同时底涂技术与隔膜双面同时涂布技术的涂布速度分别可达180米/分钟以上及120米/分钟以上,设备订单充裕。隔膜生产线采用目前主流湿法隔膜拉伸工艺,实现最薄5μm锂电隔膜的高速、宽幅自动化生产,产线效率行业领先。同时公司已完成锂电池中后段设备如叠片机、卷绕机、注液机等设备研发,已经获到市场及客户认可并已取得订单。
此外,公司在光伏设备设备领域与嘉拓日晟开展深度合作,积极开展光伏三大主流生产路线(TOPCon、IBC、HJT)中关键设备样机的研发工作。
业务多点开花,平台效应显现,复合集流体开启新增长曲线。基于公司长期经营的铝塑膜等封装膜领域工艺思路、经验,公司成功研发复合集流体粘结干法新工艺,相关复合铜箔的工艺技术方案已获得国内头部客户的认可。公司投资20亿设立江苏卓立负责复合铜铝箔集流体材料的研发、量产及相关产业化,预计建成后产能达到年产1.6万吨复合铜箔,有利于公司率先完成复合铜铝箔产品开发、认证、市场推广及产线、驱动因素
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产业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产能投产不及预期的风险。
我国化妆品市场整体处于成长阶段,2022年中国美容个护产品市场达到5318.13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化妆品市场,根据欧睿咨询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791.66亿元。2013-2022年复合增速为6.75%,2022年同比增速为-6.38%,世界/美国/日本同期增速为0.66%/8.14%/4.16%。2022年受疫情影响,行业总体增速承压;但拉长时间维度来看,与美日等成熟市场相比,中国化妆品市场增速处于高位。总体上说,消费需求增加来源于人们对外表的重视程度增加、对美好形象的精神需求增加。随着美妆自媒体的发展与流行,人们对于化妆品的认识逐渐丰富,渐渐培养护肤化妆习惯,化妆品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化妆品行业的经济周期性比较明显,化妆品零售增速与人均可支配收入、GDP增速变动趋势相近;同时相对于其他商品,人们对化妆品的消费配置对经济下行反应迟缓,对经济复苏反应敏感。从社消数据来看,化妆品类的累计同比增长自2017年开始持续跑赢社消整体表现,在各可选品类中增速走势领先;短期虽有波动(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表现相对承压),但考虑到品类销售数据为限额以上企业经营情况,因此不排除消费需求向海外品牌溢出、向国产头部品牌集中的情形,对于行业整体增速表现不必过分担忧,重点关注头部企业的经营数据;同时观察到自上年末至今年4月份,化妆品类单月增速已经出现明显的环比改善趋势。年初开始的“情人节”、“三八妇女节”、“520”、母亲节等重要动销时点化妆品行业内优质品牌均有亮眼表现。2、公司情况
公司主力推行多品牌、多品类、多渠道的生态化发展战略,符合化妆品公司中短期的发展定位,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占率正在逐步提升。①在品牌层面,公司以主品牌珀莱雅为核心,重点打造“红宝石系列”、“双抗系列”、“源力系列”以及“保龄球系列”并推出全新单品,打造“大单品”阶梯,同时伴随彩棠(东方时尚美妆)、悦芙媞品牌(年轻美妆)、INSBAHA(朋克风小众彩妆)、韩雅品牌(功能性护肤)、优资莱品牌(茶养护肤)、CORRECTORS(高功效性护肤)、Off&Relax(中高端洗护)等子品牌,形成品牌矩阵,覆盖更多年龄阶层、消费水平的客户,在各细分领域可以形成差异化竞争;②在品类层面,一方面公司提供包括护肤类、洁肤类、彩妆类、洗护类等各类产品,可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基于日益成熟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珀莱雅品牌对现有大单品进行升级和品类拓展,并推出全新系列大单品,持续夯实红宝石精华、双抗精华、保龄球蓝瓶、双抗面膜等核心大单品行业地位;在成分、配方及包材上对红宝石面霜和小夜灯眼霜进行升级,推出2.0、3.0版本;着力打造保龄球VC橘瓶、源力面霜、源力面膜、云朵防晒等全新大单品,彩妆领域彩棠“三色修容盘”和“双拼高光盘”持续保持高光类目优势,各大单品销售数据持续亮眼;③在渠道层面,公司采取线下、线上渠道相结合的销售模式,线下渠道主要通过经销商的模式运营,包括化妆品专营店、商超、单品牌店等,线上主要通过直营、分销模式进行运营,涉及天猫、淘宝、抖音、唯品会、京东、拼多多等诸多电商品牌,目前公司的线下渠道发展平稳,线上渠道贡献主要的增量并成为公司营收的主要来源,2022年全年线%,增速维持在高位区间。公司的估值吸引力:
公司自2017年11月15日上市至今(2023年4月),公司股价上涨超过1000%,其中PE涨幅超过150%,净利涨幅近200%,表现均明显优于行业内均值水平。参照海外成熟公司品牌的发展情况,市场对于化妆品行业公司存在“非理性”信任;如果当地化妆品行业发展向好,且公司规模扩张优于行业,出现市占率的提升,如果业绩增长放缓是暂时现象或是外力影响,公司可以迅速调整自身经营,未来可以出现业绩增速的改善,那么市场会给予公司较高的估值溢价。珀莱雅最新PE(TTM)为50-60X,2023年年初至今的PE均值水平为66X,此水平与亚太两家化妆品公司相比相似,尤其是2017-2018年的资生堂估值中枢水平以及2018年的太平洋爱茉莉;参照亚太两家公司的PE上限来看,公司的PE估值上限应该为69-94X,极限最高值可达到112X,由此尽管公司的估值水平尚处于高位区间,但仍未触及天花板,存在上行机遇。3、驱动因素
①产品定位方面,我国化妆品市场以大众市场为主的格局主要与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有关,并且随着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我国高端市场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公司未来产品的价格带存在提升空间;②产品品类方面,由于养成护肤习惯后消费者对护肤品的使用频次和需求稳定,因而护肤品占据化妆品市场的主要部分,而彩妆市场的快速增长则受益于基数较小和自媒体(如小红书、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对化妆技术和产品的普及,各类产品的普及度均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公司层面:
①经营业绩方面,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85亿元,同比增长37.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17亿元,同比增长41.88%。20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22亿元,同比增长29.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8亿元,同比增长31.32%。此外,结合前期公司发布的“双十一”、“三八”战报可以看出公司线上销售表现持续突出,其中主品牌珀莱雅在天猫、抖音、京东等主流平台均有优异表现,双抗精华、早C晚A组合、红宝石面霜、双抗面膜、源力精华、红宝石精华等明星单品销售亮眼,彩妆品牌“彩棠”在天猫、抖音同样表现不俗,修容、高光、遮瑕等明星爆品斩获佳绩,关注头皮健康的洗护类OR增长亮眼。对应可以看出公司整体发展势头向好,业绩实现稳定增长。通过构建新国货化妆品产业平台,在化妆品类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方面持续发力,旗下自有品牌已覆盖大众精致护肤、彩妆、高功效护肤等美妆领域,同时加快了在线上销售渠道的布局,提升了产品的销量。此外,公司还完善了大单品矩阵,从精华品类延展至面霜、眼霜品类,从抗老功效延展至修护功效,抢占用户心智,从而提升客单价和复购率,增强品牌粘性;近期各平台“618”大促活动现已预热,公司旗下的大单品销售表现值得期待;②技术研发方面,继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亚什兰中国、巴斯夫中国、西班牙LIPOTRUE S.L.等前端研究机构和优秀原料供应商合作后,同时公司官宣与浙江湃肽战略合作,将在创新多肽研发、多肽绿色合成、原料生产供应等多领域深度合作,并将合作研发成果率先应用于大单品系列中;杭州龙坞、上海、日本等研发中心/实验室建设有序推进,在全球化妆品领域有近20年研发工作经验的魏晓岚女士出任公司CSO首席科学官一职,将为珀莱雅的科研事业注入更多国际视野,也是珀莱雅持续打造全球化研发团队、迈入国际化的重要举措;③股权激励方面,公司年内发布 2022 年限制型股票激励计划,主要针对公司(含分、子公司)任职的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提出针对2022-2024年的营收与净利业绩考核预期,此次股票激励计划将有助于充分调动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同时建立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有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实现核心团队个人利益与公司、股东利益的结合,对公司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形成合力。4、风险因素
化妆品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其中包括本土品牌之间的相互竞争,国际品牌与本土品牌之间的竞争,以及各渠道(线下门店、线上渠道)之间的洗牌和调整。公司自身:
国防信息化是现代战争的发展方向,是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特别是信息化战争发展的需要而建设的国防信息体系,将目标探测跟踪、指挥控制、火力打击、战场防护和毁伤评估等功能实现一体化,将联合指挥中心和各军种之间的作战组织实现一体化,提升军队核心战斗力。国防信息化是以 C4ISR 为核心,涵盖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侦查等全维度军事信息系统。其下游产业链包括雷达、卫星导航、信息安全、军工通信与军工电子五大领域。军工通信领域和信息安全领域是国防信息化产业链的核心组成部分。两大领域中包含的现代通信技术显著提高了军队指挥作战的效率的同时,极大提升了军队获取战场信息的丰富度。
公司主要从事信息通信和信息安全设备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核心业务包括融合通信、舰船通信和信息安全三大板块,具体基础产品包括指挥调度服务器、中继网关、敏捷路由器、音视频编解码设备、通信服务平台、通信网络控制设备、各类通信指挥终端以及各类安全终端等软硬件。
2)23q1业绩端同比由亏转正,增长启动。23年将启动股权激励,形式或为平价期权(无费用摊销),基数是22年。
3)预计公司2023至2025归母净利三年复合增速80%。目前市值仅38亿,弹性大,23年末目标市值80亿,空间100%,强烈推荐。
1)用户ARPU稳步提升,ToC端业务趋于稳定,ToB端业务收入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务的加速发展下有望保持高增长;
ICL(第三方医学实验室)是指独立于医院之外从事临床检验或病理诊断和服务并能独立承担责任的医疗机构,属第三方检测行业在医疗领域的分支,其与医疗机构建立业务合作关系,集中收集并检测医疗机构采集的标本,并将检验结果送回以应用于临床或体检。医学检验实验室处于医疗检验产业链中游,上游为IVD设备和试剂生产厂商,下游直面各类医疗机构,ICL第三方检验对于整个医疗检验产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2)连锁化形成成本优势,高端技术可及性提升:
大型连锁ICL检测更加集约化,试剂采购成本低、仪器使用效率高、检验技师效率高且成本低,因此成本优势突出。此外,大型连锁医学检验实验室一方面可以持续跟踪全球检验新技术,并将其开发为临床检验技术,另一方面可以以最快速度向各个医检所复制标准化检验流程。3)我国ICL市场规模稳健增长:
近年来,我国医疗检验行业规模稳步增长(国内ICL行业总规模2020年约为198亿元(不包含新冠检测),全国检验外包率约为6%,行业增速远超医疗检测行业整体增速。我们认为,检验服务降费及DRGs政策不断推进背景下,公立医院检验标本外送比例将持续提升,相较于欧美成熟市场,国内ICL行业仍有极大成长空间,预计未来还有3-4倍的发展空间。2009年卫生部印发《医学检验基本标准(试行)》确立第三方医学检验所合法地位后,我国ICL实验室呈现爆发式增长,2021年已超过1,800家。2、公司情况
公司自2003年成立以来稳健发展,始终引领国内ICL行业,是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营业规模最大、覆盖市场网络最广、检验项目及技术平台齐全的企业之一。公司目前已在内地及香港地区建立了37家省级中心医学实验室,拥有遍布全国的远程病理协作网以及由600多名国内外病理医生加盟组成的病理医生团队,为超过22,000家医疗机构提供准确、及时、便捷的医学检验及病理诊断服务,服务网络覆盖全国90%上人口所在区域,可提供超过2,700项检测项目。2019年起,公司发展战略从最初的快速扩张形成规模效应,逐渐转变为如今的依靠质量增长推动业绩发展。公司盈利实验室数量快速增加,预计至2023年全部门店将实现全部盈利。参考稳定实验室的净利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稳态净利率有望达到10%-15%。2)内生增长强劲,特检业务推动高质发展:
公司拥有完善而全面的检验诊断技术体系,搭建了临床基因组检测中心、临床质谱检验中心、病理筛查与诊断中心、临床血液病诊断中心等四大高新技术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建设了业内齐全的实验室检验技术平台。公司与华为、广州呼研院、哈医大等企业或机构合作,不断在核心疾病领域实现诊断技术突破与诊断项目创新开发。在AI辅助宫颈癌筛查技术、 LAM疾病检测、乳腺癌ctDNA检测技术和项目上取得突破式创新,引领行业技术发展。公司检验项目布局全面,收入占比不断提升,目前特检项目已开始发力并进入高增长通道。高毛利的特检项目占比提升,促使了医学诊断服务整体毛利率提升,进而提高公司整体盈利水平。对比各检验项目毛利率,质谱检验和基因检测类的毛利率最高,分别达到66%和50%,病理诊断和化学发光检验的毛利率在40%以上,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普通生化、免疫学检验和综合检验的毛利率在30%左右。3、驱动因素
1)国家近年推出多政策支持ICL行业发展,医保局主导的医保控费及DRGs政策有望推动检验服务外包率不断上升。
2018年8月,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2021年10月,卫健委与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进一步将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建设目标延至2022年;同时,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要求2025年底实现全覆盖;2021年11月,国家卫健委印发了《“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扩大医疗IT市场空间。公司作为电子病历领头羊深耕临床信息化领域十余年,致力于向医疗相关机构提供综合信息化解决方案,所处行业享受政策持续推动和国家大力支持。
数据中心的建设提高了医疗数据整合利用能力,在数据收集、统计及传输方面体现出更好的专业性和可扩展性,是医院互联互通水平提升与电子病历5级及以上建设的基本要求。我国医疗数据中心起步较晚,2020年市场规模为35.2亿,预计随着电子病历5级医院数量的快速增长,2025年医疗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达到121亿。公司在医疗数据中心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产品客户中超过40家医院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4甲及以上认证,2021年数据中心软件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9.25%,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7.08%。
2023年2月,财政部、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申报工作启动,补助范围包括“着力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十四五期间整个电子病历+数据中心的建设空间将达到1300亿,且对医疗IT厂商的临床信息化技术门槛显著提升。据统计,更具临床深度、贴近专科流程的专科电子病历需求日益凸显,2020年中国专科电子病历占比为20.8%,至2025年将提升至36.0%,医疗IT将长期向专科化、智能化发展。公司作为龙头,在急救急诊专科领域内推出了急救急诊一体化平台和急诊五大中心信息系统,还推出了VTE(动脉血栓)风险防控系统,加速专科电子病历发展。
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医疗信息化软件研发与产业化的企业之一,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信息化核心技术与产品体系,覆盖临床医疗、医院管理、医学科研、医患互动、医养结合、医疗支付优化等产业链环节。公司医疗信息化客户遍及全国,临床信息化业务覆盖医院客户1400余家,其中三甲医院430余家,占全国三甲医院比例超过四分之一。近3年公司医疗信息化业务客户数量分布稳定,其中公立医院占比约90%。
公司作为电子病历龙头,自2006年开始针对电子病历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横向拓展出移动护理、手麻、ICU、急诊、口腔专科、产科专科等电子病历产品线,纵向基于已有优质用户合作经验和数据优势,利用大数据技术打造医院数据中心,深度挖掘临床应用智能化,实现了从电子病历系统为主的单一产品模式向智慧医院整体解决方案的综合模式的转变。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完善产品线,大力拓展专科电子病历系统,同时针对大型医院业务数据整合和利用方面的痛点,逐步研发并推出了医院数据中心、智慧医疗解决方案等产品线。此外,通过智能数据预处理系统实现对多源异构数据的深度治理,建立了全流程一体化科研分析平台。公司相较行业其他参与者能形成差异化竞争,并且针对高中低层次的医疗机构均有产品线覆盖,未来在整体医疗信息化市场的份额有较大提升潜力。
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69,570.09万元,同比增长6.71%;实现归母净利润6,431.68万元,同比增长增长29.5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5,435.90万元,同比增长38.24%。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全年研发投入17,651.56万元,同比增加40.73%,重点关注专科电子病历及数据智慧化利用方向。2022年公司在智慧医疗等产品方向研发投入7,978.91万元,占全部研发投入45.20%,高研发投入保障了产品的持续创新和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受益于疫情管控放开,文旅体行业复苏趋势确定。一方面是服务业PMI快速提升至近三年新高、居民出游人次回升;另一方面,我国文旅体设施建设亦将回归正轨。根据文旅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国各类文化设施数量达到7.7万,文化设施年服务人次达到48亿,政府和企业对于文旅项目的投资力度加大,有望为场馆建设和运营提供广阔空间。此外,随着VR/AR、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以及居民对文旅体产品的品质要求提升,文旅项目着更具有沉浸感、科技感、互动性的方向发展,相关技术服务商、运营商有望受益。
公司为国内领先的文体旅科技综合服务商,主营业务全面涵盖文旅产业链上下游(文体装备、数字艺术科技、文旅项目及场馆运营)。其中,公司作为国内文体装备龙头,服务项目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国内标杆项目包括央视春晚舞台系统、北京冬奥会主火炬、杭州亚运会场馆设备、海口国际免税城主题中庭等。公司历史财务增长稳健,2016-2021年收入由16.1亿增长至29.6亿,CAGR~13%;归母净利由2.0亿增长至3.9亿, CAGR~15%。
公司自2017年起向文旅服务运营转型,依托在文旅领域深厚的项目资源、科技应用、内容创作能力积累,介入剧院运营+旅游/城市演艺等领域,有望进一步优化当前收入结构,打开长期成长空间。其中,公司已打造《今夕共西溪》旅游演艺项目,同时亦获国内科幻IP《流浪地球》在泛文旅领域的授权,提供新的增量看点。在场馆运营方面,受益于地方政府对剧院运营存市场化需求,公司已承接国内多地剧院运营,未来有望对标保利文化,实现托管剧院的稳步增长。
公司业务为独立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包括“金属成型与模具、内外饰、电子电器、功能件、热加工、新能源”六个业务板块。主要业务涵盖汽车内外饰件、金属成型和模具、功能件、电子电器件、热加工件、新能源等,是目前国内业务规模最大、产品品种最多、客户覆盖最广、应用开发能力最强的综合性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各类主要产品均具有较高国内市场占有率。轻量化、电动智能化打开零部件量价空间。
通过轻量化、电动智能化的升级改造,为国内厂商创造更多机会接入整车厂配套环节,同时提升自身产品价值量进一步实现量价齐升。电动智能化是指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等装置,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逐步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汽车。其中,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智能配件等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2、公司情况
市场认为受上汽集团销量下滑拖累,公司成长及业绩同样面临较大压力,但我们认为公司22年以来特斯拉及比亚迪在手订单充裕,将会显著对冲掉上汽集团下滑影响,预计公司2022~2024年净利润复合增速为12%。成长性持续。此外,延锋在智能化座舱,小糸在智能车灯均迎来新产品放量,提升公司经营业绩。
本文摘自:中国银河证券2023年5月30日发布的研究报告《【银河证券】2023年6月投资组合报告:筑底时布局,市场迎曙光》
未来6-12个月,行业指数(或分析师团队所覆盖公司组成的行业指数)相对于基准指数(交易所指数或市场中主要的指数)